規勸您如何處理錢
憂慮不是心理疾病,而是健康的徵兆。如果您不擔憂,那就是您冒的險不夠。
大多數人緊緊抓著安全,彷彿它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東西。安全看起來大有用處,它能給您一種沉浸於暖和、舒適的感受,就像在冬天的晚上,睡在暖和的床上一樣,它能產生一種安寧和舒適的感受。沈思冥想的追隨者,它們珍惜安寧,甚至在某種情況下,寧願為此而忍受貧困。部份佛教徒不爭錢財,甚至放棄所有一切,其理論是擁有越少憂慮也越少。
當然免於憂慮在某方面是好事,但任何投機家都會告訴您,如果您一生的主要目標是避免憂慮,那麼您將永遠貧困。生命應當是一場冒險活動,而不是一種單調的生活。冒險可以被定義為在一件事情的發展過程中,面對某種形式的危險而試圖征服它。此時,自然而健康地反應即稱為憂慮。冒險會使生命更有價值,冒險的途徑是把自己暴露風險。瑜珈派生活的目的是忽視所有的事物以取得內心的寧靜,但任何完全達到這樣目標的人已犧牲了他的生命,那為的又是甚麼呢?他只不過得到了安寧的快樂。
如果您依靠工作所得做為主要的收入支柱,那麼您的一生也只能希望不去乞討,更何況這也不是絕對的。根據經驗法則,一個人應該只以一半的精力致力於工作收入,其他一半應該去做投資或投機活動。除非您生在富裕的家庭,否則唯一能使您脫離貧困的方法(絕對是您唯一的希望)就是去冒險。冒險可能產生損失,不一定只是收獲。假如您把錢財用於投機,您一定要準備承擔損失,最後結果也可能仍是貧困。
Edwin Lefevre說:「每種職業都有它的渴望和痛苦。如果您飼養蜜蜂,您得防被盯,我從來就和憂慮為伍,要不然就得貧困,如果我得在憂慮和貧困中選擇,我將永遠選擇憂慮。」「如果我知道明天我將多富有,我想我不會那樣欣賞這種樂趣。」
過投機生活的人處在風險和憂慮之中聽起來似乎是生活在災難邊緣,但事實上卻不是如此,的確,有時候您會產生不寒而慄的情緒,不過這種情況並不多,而且一般不會持續太久。大多數時間您的憂慮足以使您感到愉快,我們所冒的風險實際上並不很大。事實上一切的財務操作都含有冒險,不管您是否自認是投機者。為您的錢選擇唯一無風險的出路就是放進支付利息的銀行帳戶、政府公債或是某些儲蓄型的存款。
投資或投機事實上並沒有什麼差別,一切投資都是投機,唯一的差異是有人承認,有人不承認。稱為投機並沒有改變一件事實:賭博仍然是賭博。您拿錢去尋找機會就是個投機者,不管您是賭績優股或其他股票,您就得承認它,蒙騙自己是毫無意義的,只有當您睜大眼睛了解世界才能明白多一些。蘇黎士定律是討論投機的,但絕對不是要您瘋狂的去冒險,只不過話說得比較直率而已。
次要定律1 永遠要下有意義的賭注
「只下您負擔得起損失的賭注」,這是一句老話,不過您仍要思考一下,假如您下注100美元,結果贏兩倍,您仍然是貧困的。因此,只有一種方法可以戰勝這種說法,就是下有意義的賭注,但並不是說要您下注的金額會損失到使您破產。總之,永遠要下有意義的賭注的意思是您必須克服對損失的恐懼心理。
在投機的過程中,一開始您必定要有願意承受損失的心理準備,並且從小金額開始,在您獲得經驗和信心後,再增加憂慮的程度。每一個投機者都找得到他可以忍受的風險程度。盡可能讓自己對某些事產生興趣,這種可能性就是希望,如果不願意冒險,就永遠不會有希望。即使失敗了,也不會是世界末日。
次要定律2 避免過分分散風險
在傳統的投資建議中,一個分散風險的投資組合是所有財務目標中最受尊敬的。但如果您這麼做的話,那您就永遠不會致富。分散風險或許會降低您的風險,但卻也同時減少您可能致富的希望。分散風險有三個大缺點:
1.違反「永遠要下有意義的賭注」之定律,因為在小金額得到一筆很大的收獲,也不能帶給您什麼,您仍然貧困。
2.由於資金分散,可能使您的收益和損失相互抵銷,最後您恰好站在原點,一步也沒有前進。
3.由於資金分散,您等於是一個玩雜耍的藝人,在空中同時拋出太多的球。您所投入的機會越多,就需要更多的時間去研究,也可能會被弄得灰頭土臉。當一個問題接著一個問題出現時,您可能被逼得驚慌失措。正如華爾街有些人所說的,「把所有的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然後好好守護這個籃子。」守護一個或幾個籃子要比守護一打籃子容易多了,當狐狸來偷您籃子裡的蛋時,您不用急得團團轉來對付牠。
主要定律一 結論
把錢投入風險事業,不要怕遭受損失。由於您願意面對風險,您等於是給您自己一個唯一能發財的機會。您為這個機會所付出的代價是產生憂慮的精神狀態,但此定律主張憂慮是生命的刺激品,不是一種疾病,您一旦習慣就會喜愛它。
※資料來源:
「蘇黎士投機定律」(The Zurich Axioms),作者:Max Gunther,譯者:俞濟群,出版者:寰宇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2月初版二刷。
※圖片來源:
https://antistroke.files.wordpress.com/2014/03/measure.jpg
0 留言
若對本篇文章有任何批評指教,歡迎您留言讓我知道,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