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Code

文章播報

10/recent/ticker-posts

財報分析 第2章 財務報表的限制

 

 

財務報表分析是對公司過去的財務狀況與經營成果作出正確的判斷,並對公司未來的經營成果作出最適當的估計與預測。自2013年起,台灣上市、櫃和興櫃公司,以及金管會所主管之金融業者,都必須依據IFRS編製財務報表。採用IFRS之後,編製合併財報或是個別財報者,前三季的財務報表皆須經會計師核閱,年報須經會計師查核;至於個體財報則只須編製年報且須經過會計師查核即可,無須編製季報或半年報。

 

一、IFRS的基本精神

IFRS相對於過去施行多年的GAAP會計原則,其最主要差異在於強調經濟實質忠實表述的基本精神,較重要的變化包括:

◎由細則基礎(rules-based)變為原則基礎principles-based standards)。

◎財務報表主體由單一公司財報轉為合併報表

◎由歷史成本法改向公允價值法。

◎將損益表擴展為綜合損益表。

◎提供管理決策觀點。

 

由此可知,在IFRS的制度與架構下,財務報表的可信度與價值取決於財報主體在編製過程中能否堅守誠信原則。從財報分析的角度來說,根據IFRS架構所編製的報表,對於相關資訊揭露的深度與廣度皆明顯增加,理論上比過去的財務報表更能傳達真實資訊,分析者如能確實瞭解企業運作模式與會計程序,在閱讀財務報表時,將更容易瞭解企業整體的營運結果與財務狀況  投資人在進行財報分析時,不能以套公式的心態來解讀報表,須能知其所以然,否則面對各項財務指標的變化型態,將益發困惑而難以評斷。

 

二、IFRS對合併財務報表的基本要求

隨著全球產業板塊的變化,越來越多公司為取得各地區的獨特優勢,或因應商機發展而投資不同產業,使得原本單純的的廠商逐漸擴展成為擁有眾多子公司的企業集團。

當一家公司有大量營收分散在各地不同的子公司時,如果只看母公司本身的報表,可能使人誤以為該公司績效不佳,因為各個子公司所創造的利潤在母公司報表中只能列為「業外收入」項下,使該公司被認知為「不務正業」。如此報表對使用者來說,不但無法提供完整且正確的資訊,反而扭曲了認知與判斷。

因此,IFRS基於忠實表述經濟實質的基本原則,要求企業母公司應按控制力基礎(而非根據法律形式)提出「合併」財務報表,將子公司納入該合併財務報表中。而所謂合併,其內容至少包括:

◎集團內個體彼此之間的帳戶餘額及交易(包括收益、費損及股利)應全數消除,由此避免營收虛增的「假」銷貨。

◎用以編製合併財務報表之母公司及其子公司財務報表,應以相同之報導日期編製(除非實際上不可行)。

◎母公司及各個子公司對於相似情況下之類似交易及事件,應採用一致的會計政策。

◎非控制權益部分,應在合併財務狀況表的權益項下與母公司之業主權益分開列報。

 

三、財務報表的限制

⑴智慧資本入帳不易

服務業崛起之前,產業界所標榜的不外乎堅實的資本、土地、廠房設備等有形資產,但隨著網際網路興起,資訊革命席捲全球,雄踞最大版圖的產業已經變成以智慧資本等無形資產取勝的產業。

所謂智慧資本就廣義而言,包括商標、專利、人力素質、創意、創新、溝通力,乃至向心力、榮譽感、組織作戰力、後勤支援系統等等,其最大的特性之一就是未來效益的高度不確定,不管是外部分析師或是內部管理者都很難依據傳統的會計原則加以入帳。

當最具潛力的企業名單逐漸汰換為以智慧資本取勝的知識創意密集型公司時,此類相關資產無法在報表上具體顯示出來,已成為財務報表目前最大限制。IFRS雖已盡力讓公平價值的概念取代歷史成本,問題是這一類的資產因無具體的交易市場,連公平價值也無法取得。

 

⑵財務報表品質特性難以全面兼顧

所謂財務報表的品質特性就是指使財務報導內容具有決策有用性(decision usefulness)的財務資訊之條件。更具體地說,關乎決策有用性的資訊品質特性可分為①基本品質特性:攸關性和忠實表達、②強化品質特性:可比較性、可驗證性、時效性和可瞭解性。

報表資訊必須具備攸關性與忠實表達兩項基本品質,如果忠實表達的不是攸關事項,或者攸關事項卻未能忠實表達,顯然不符合決策有用性。而具備這兩項基本品質的財務資訊,如果同時可比較、可驗證、具時效,且可瞭解的話,則可強化這些財務資訊的有用性。

不過,這些品質特性的要求在實際操作運用時卻發現,這些特性間往往難以全面兼顧,形成財務報表的限制。

 

⑶財務報表基本假設可能悖離事實

1.應計基礎假設

在應計基礎下,為了表達當期的損益績效,勢必要對很多科目進行估計,包括應收帳款呆帳、資產殘值、資產使用年限等等,必須仰賴主觀估計,而只要是主觀估計,自然會存在估計誤差。

 

2.繼續經營假設

繼續經營假設在正常情況下,財報各項目是按歷史成本或公平價值來表達,但是一旦公司發生危機,根據繼續經營假設所編製的財務報表資訊便很可能造成外部人士的嚴重誤判。

 

3.企業個體假設

企業個體假設使個別企業獨立計算盈虧,對於外界瞭解企業的營運成果和財務結構很有幫助,然而①在網路經濟時代,組織內與組織間的結構和功能變得很不穩定,使會計主體的認定出現了困難、②大股東未必將自己與企業的財務切割的一清二楚,相反地,將公司視為私有的觀念相當普遍。

 

4.貨幣衡量假設

貨幣衡量假設至少存在兩項限制:①舉凡不能以貨幣表達的重要資訊便不會在報表中呈現出來、②貨幣價值大幅波動時,財務報表勢必無法呈現真實的財務狀況。

 

5.會計期間假設

許多交易事件無法等到事實確立再入帳,必須以主觀估計的方式針對該會計期間進行期間分攤。例如:機器設備估計折舊費用、應收帳款估計呆帳費用。

 

⑷交易入帳原則未必符合忠實表達

入帳原則有歷史成本、現時成本(current cost)、變現價值(realisable value)與折現值(present value)等衡量基礎。IFRS強調資訊的攸關性,因此傾向採用公平價值,但許多資產項目未來經濟效益的估計,以及折舊或攤銷期間的估計,常常涉及主觀判斷,其客觀性比不上歷史成本。

 

⑸估計誤差

在會計期間假設與忠實表達的基本品質要求下,財務報表編製勢必要運用到許多主觀估計,既是估計便難免有所誤差。例如常見的估計項目有:①應收款項的呆帳率、②存貨跌價與報廢損失、③固定資產的使用年限、④固定資產的處分殘值、⑤固定資產每年的耗損率、⑥未來的產品保證支出。

 

⑹管理當局「盈餘管理」的意圖

在許多情況下,管理當局會有設法改變財務報表上的數字,使獲利或財務狀況看起來更符合其特定目的的「盈餘管理」意圖,此時報表使用者一有不察,便可能因誤判而蒙受損失。

 

⑺財務報表的其他限制

1.財務報表發布頻率過少,時效性不足

2.在穩健原則下,除非是「已賺得」且「已實現或可實現」的交易,否則不能列帳,使得許多前瞻性資訊無法入帳,例如:與客戶簽立長期合約。

3.資產與負債的分野越來越模糊。當企業價值的核心由實體資產轉變至智慧資產,實體資產將因抵押給銀行而成為公司營運的包袱與負擔。若不能洞澈財務報表背後的實質變化,反而可能造成錯誤判斷。

 

【課後習題】

1.一公司在選擇會計方法時,會受到下列哪些因素之影響?

①公司的獎酬計畫、②股票市場的反應、③公司的債務契約、④以上皆是。

Ans:④。

 

2.當一個企業的繼續經營假設具有極大的不確定性時,其財務報表中的存貨金額應按何種基礎列示?

①成本與淨變現價值孰低法、②淨變現價值、③重置成本。

Ans:③。

 

3.存貨計價若採先進先出法(FIFO),當物價上漲時,會造成?

①成本與毛利均偏高。

②成本與毛利均偏低。

③成本偏高、毛利偏低。

④成本偏低、毛利偏高。

Ans:④。

 

※參考資料:

「不懂財報,也能輕鬆選出賺錢績優股:五大關鍵數字力」,著者:林明樟(MJ老師),出版者:商周出版,20161227日初版1刷。

「用生活常識就能看懂財務報表」,著者:林明樟(MJ老師),出版者:商周出版,201648日初版6刷。

「大會計師教你從財報數字看懂經營本質」,作者:張明輝,出版者: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商業周刊,20198月初版8.5刷。

「財務報表分析:實務的運用」,著者:薛兆亨,出版者:雙葉書廊有限公司,20156月 二版1刷。

「財務報表分析」,編著:曹淑琳,出版者:新文京開發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911日 四版。

「財務報表分析:評價應用」,著者:郭敏華,出版者: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199月 五版。

張貼留言

0 留言

Ad Code